悖論
A:「B說的是真話。」
B:「A上面說了謊話。」
這類悖論一開頭總需先立假設,此例而言,假設:A說真話,那麼導入的結果即「B說的話是真的」但意味著B說的「A說謊」成立,就和我們一開始的假設衝突
悖論(一)老師:「我是說謊者」
悖論(二)鱷魚的疑難
一條鱷魚搶走了一個小孩,然後對孩子的母親說:「你猜我會不會吃掉你的小孩?猜對了我就把小孩還給你,猜錯了我就把小孩吃掉」母親想了一下就說:「你會吃掉我的小孩」結果呢?【小孩被吃掉或母親救回小孩】
悖論(三)國王的法律
有一位旅客到了一個國家,這個國家的國王制定了一條法律:凡是被判死刑的不是被砍頭,就是被絞死。究竟採取哪種方式,就看死刑犯說的最後一句話來決定。如果是真話則砍頭,如果是假話則要絞死。旅客因過失被判了死刑,行刑前他說:「我將被絞死」。這使得國王左右為難,結果呢?【旅客被砍頭或被絞刑或被釋放。】
悖論(四) 智者的訴訟
著名智者普洛塔哥拉(Protagoras),收了一個徒弟叫愛那梯勒(Enathias),教他法院辯論取勝的祕訣。事先簽了合約:入學前先繳一半學費,另一半學費等畢業後第一次出庭辯論獲勝才繳。徒弟畢業後,一直未參與訴訟,因而一直沒繳另一半的學費。智者為了得到這筆學費,就到法院控告徒弟。智者的如意想法是:「如果勝訴,則根據法院的判決,徒弟必須繳交另一半學費;如果敗訴,則根據合約內容,徒弟也必須繳交另一半學費」。沒想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徒弟將兩個根據互換,也就是:「如果智者勝訴徒弟敗訴,則根據合約徒弟不必繳交另一半學費;如果智者敗訴,則根據法院判決,智者無理,徒弟也不必繳交另一半學費。」結果呢?【法院對此無能為力嗎?】
悖論(五)芝諾的悖論
芝諾是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的哲學家,他四處遊說,關於運動不可能的主張。古希臘一百公尺賽跑冠軍阿基里斯跟烏龜賽跑,他的速度比烏龜快十倍,讓烏龜先跑一百公尺。那麼,當他跑完一百公尺時,烏龜又在他前面十公尺處;當他再跑完十公尺時,烏龜又在他前面一公尺;如此下去,烏龜總在他前面。